江津区,位于中央直辖市重庆西南长江之滨,距渝中区公路里程50公里;铁路里程65公里;水路里程72公里。江津区气候特征与重庆主城九区相近,域地形南高北低,最低处珞璜十坝海拔178.5米;最高点四面山蜈蚣坝海拔l 709.4米,主城区平均海拔209.7米,50年一遇洪水位199.门米,全区面积3200.44平方公里,人口147万。 江津古属于《禹贡》梁州,星临由大朱雀鬼宿,周属巴国(今重庆渝中区),秦届巴郡,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早期文明在这里繁衍。</br>江津区常住人口127.52万人,其中城镇人口68.6万人,城镇化率53.8%;户籍总人口148.65万人;其中,非农业人口72.02万人,农业人口76.63万人。2012年全年完成GDP426亿元,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亿元。大江西来,在江津城区受阻于鼎山转而向北,复受阻于马骏岭东巡,再受阻于高家坪南巡南回,最后转向东北,环鼎山绕了一个几字形的大弯,故江津又名几江。重庆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以来,江津区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。2011年底,中心城区建成区达48.85平方公里,中心城区人口达45.5万人,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效显著,重庆绕城高速(外环高速)、渝泸高速公路等重点建设项目顺利推进,九江大道、西江大道的建设进一步增强了与重庆主城区的联系,“五桥六路融主城”的格局逐步形成,城区管网已全面完成改造,城市垃圾实现分类收集和无害化、资源化处理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稳步推进,商品流通、金融保险、交通邮电等传统行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创新,教育、医疗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,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服务网络逐步健全,“四大文化品牌”已深入人心,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。2012年6月13日,中国老年协会正式授予重庆市江津区“中国长寿之乡”的称号。
古为巴国地,南齐永明五年(487年)置江州县。西魏(553-557年)改江州县为江阳县,县治在今江津顺江。北周孝文帝元年(557年)县治迁至今几江,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因县城地处长江之要津而改江阳县为江津县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析江津县西部置万春县(治今朱沱,后改为万寿县)。宋乾德五年(967年)裁万寿县入江津县。元至元16年(1279年),属四川省重庆路总督府自辖的录事司。明清时期属重庆府。民国时期先后属四川省重庆抚府、川东观察使、川东道、第三行政督查区。
1949年12月,江津属四川壁山专区;1950年,壁山专区划归川东行署。1951年1月,壁山专区由壁山县迁往江津县,改称为江津专区,属四川省。1960年,江津专区驻地迁往永川,仍称江津专区。1968年改为江津地区。1981年改为永川地区。1983年2月撤销永川地区并入重庆市,江津县属重庆市辖。1992年8月4日,民政部(民行批[1992]88号)批复同意:撤销江津县,设立江津市。为四川省辖县级市,由重庆市代管。1997年,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,江津划归重庆直辖市管辖。2006年10月22日,国务院(国函[2006]110号)批准:撤销江津市,设立重庆市江津区。以原江津市的行政区域为江津区的行政区域,江津区政府驻几江街道。2007年2月13日,重庆市江津区正式挂牌成立。